淺談雲端服務(Cloud Service) – 2012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2年年刊》

徐世鋼

雲端服務最主要的是「雲端運算」以及「雲端儲存」,「雲端服務」不是「新技術」,「雲端服務」是一種概念。其實她早就存在於我們生活中,而且大部分人天天都在使用。

隨著Google在去年初宣佈於台灣啟動「「雲端運算」學術計畫」,鴻海科技集團育成研發大樓暨雲端資料中心2011年12月1日於高雄軟體園區正式動土,今年4月3日Google公司在台成立的「雲端運算資料中心」,在彰濱工業區舉行破土典禮,繼Google宣佈在台設立雲端資料中心後,資訊服務巨擘IBM也計畫在台設立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IOT)研發中心,惠普也決定將服務北亞區客戶的「支付雲端處理中心」落地台灣,中華電信計畫五年內投入200億元打造雲端建置,包含雲端基礎建設、平臺、服務等,Apple公司也提供了iCloud服務「雲端運算」這個聽來帶點浪漫色彩的科技名詞瞬間席捲了各大媒體版面。大量的與「科技、網路、通訊」有關的或完全無關的公司以及機構都搶搭「雲端」順風車,聲稱他們的服務也屬於「雲端服務」。豪俐便當連鎖加盟事業總經理表示以「雲端」概念賣便當 生意多三成。就連證券市場的「雲端概念股」也前途大好。

但是,只怕很少人能夠聽明白這朵「雲」代表著什麼玄機,以及它究竟要做什麼「運算」如何「儲存」。

所謂「雲端」其實就是泛指「網路」,名稱來自工程師在開會時繪製示意圖時,常以一朵雲來代表「很大的網路」。因此,「雲端運算」用白話文講就是「網路運算」。舉凡運用網路溝通多台電腦的運算工作,或是透過網路連線取得由遠端主機提供的服務等,都可以算是一種「「雲端運算」」。

「雲端服務」是一種概念,代表的是利用網路使電腦能夠彼此合作分工或使服務更無遠弗屆。

「雲端運算」的概念事實上也不算新,其本質大致承襲自「分散式運算」以及「「網路運算」」這兩種觀念。在進一步窺探雲中的奧秘之前,先讓我們來認識其源頭。

所謂「分散式運算」,顧名思義,就是將大型工作區分成小塊後,分別交由眾多電腦各自進行運算再彙整結果,以完成單一電腦無力勝任的工作。最著名的例子莫過於1999年啟動的「SETI@home計畫」。該計畫利用超過500萬名參與者的個人電腦所捐出的空閒時間進行分析無線無線電太空望遠鏡測得的電訊號的運算,以期望能找出外星生物。這就是一個很好的「雲端運算」實例。

「雲端儲存」,更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服務,如果你使用Google或其他大型eMail服務,或使用Facebook等社群網站,就已經享受了大量的「雲端儲存」。上個月Google Drive問市,是終生免費的服務,趕快去登記你就可以享有5GB的「雲端儲存」空間。

但是,「雲端服務」的時機並未完全成熟,「雲端服務」的普及有賴於資訊的載體,也就是暢行無阻的網際網路(Internet)與無遠弗屆的無線寬頻(4G, WiMax, LTE或更新更快的技術) 。

我們日常生活中要使用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平板電腦都有大量的儲存裝置(Hard Disk),不論你的硬碟有多大,還是會經常不夠用,而且還要擔心資料要如何備份、硬體故障會帶來多大的損失。假如有一天,所有的電腦設備都不需要硬碟,卻有無限大的容量資料安全有專家管理,需要運算複雜為題時有數百萬台電腦同時為妳服務,不論走到哪裡,你的資料都會跟著你,電腦設備還因為少了硬碟價格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