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3年年刊》
徐世鋼
(本文取材自網路,盼 ~ 對大家有所啟發+助益)
(蝴蝶效應) (煮青蛙理論) (鱷魚法則) (鯰魚效應) (羊群效應)(刺蝟法則)(手錶定律)(木桶理論) (破窗理論)(二八法則) (馬太效應) (路徑依賴理論)(酒與污水定律) (零和遊戲原理)( 雙贏思維)(踢貓效應) (墨菲法則) (墨菲法則啟示)
蝴蝶效應 (The Butterfly Effect): 上世紀70年代美國一名氣象學家洛倫茲在解釋空氣系統理論時說:亞馬遜雨林一隻蝴蝶翅膀偶爾振動,也許兩周後就會引起美國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其原因就是蝴蝶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並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它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它系統的極大變化。
蝴蝶效應反映了混沌運動的一個重要特徵: 系統的長期行為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初始條件十分微小的變化經過不斷放大,能帶動整個系統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對其未來狀態會造成極其巨大的差別而挑戰傳統觀點。
社會學界用來說明:一個壞的微小的機制,如果加以及時地引導、調節,會給社會帶來非常大的危害,戲稱為“龍捲風”或“風暴”;一個好的微小的機制,祇要正確指引,經一段時間過程的努力,將會產生轟動效應。
煮青蛙理論 (Boiled Frog Theory):把一隻青蛙直接放進熱水鍋裡,由於它對不良環境的反應十分敏感,就會迅速跳出鍋外,但如果把一個青蛙放進冷水鍋裡,慢慢地加溫,青蛙並不會立即跳出鍋外,水溫逐漸提高的最終結局是青蛙被煮死了,因為等水溫高到青蛙無法忍受時,它已經來不及、或者說是沒有能力跳出鍋外了。
煮青蛙理論告訴我們,一些突變事件,往往容易引起人們的警覺,而易致人於死地的卻是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情況下,對實際情況的逐漸惡化,沒有清醒的察覺。我們生存的主要威脅,並非來自突如其來的事件,而是由緩慢漸進而無法察覺的過程所形成挽就的命運。
就如人們目光短淺,祇看到局部,而無法整體縱觀全域,對於突如其來的變化,可以從容面對,但對於悄悄發生的大的變化,反而無法察覺,最終會帶給我們更加嚴重的危害!青蛙效應告訴我們:居安思危,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鱷魚法則 (Alligator Principle): 是美國投資界一個簡單的交易法則,該法則的原意是假定一隻鱷魚咬住你的腳,如果你用手去試圖掙脫你的腳,鱷魚便會同時咬住你的腳手。你愈掙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最後整個人都會被鱷魚給吃掉 !
所以萬一鱷魚咬住你的腳,你唯一的辦法就是犧牲一支腳。譬如在股市中鱷魚法則就是:當你發現自己的交易背離了市場的方向,必須立即停損,不得有任何延誤,不得存有任何僥倖,否則全盤皆輸甚至傾家蕩產 。
鯰魚效應(Catfish Effect): 過去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存活率很低,後來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善,存活率會提高許多。這是何故呢?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急躁”的四處亂竄,這對於大量好靜的沙丁魚來說, 原來鯰魚在到了一個陌生的環境後,就會“性情也產生刺激作用,因沙丁魚多了個“異已分子”,自然也很緊張,加速遊動。這樣沙丁過去沙丁魚在運輸過程中存活率很低,後來有人發現,若在沙丁魚中放一條鯰魚,情況卻有所改善,存活率會提高許多。這是何故呢?
魚缺氧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魚也就不會死了。
如:組織或公司,如果人員長期固定就缺乏活力與新鮮感,容易產生惰性,因此有必要找些外來的「鯰魚」進入公司,給員工壓迫感的讓他們知道: 該加快腳步了!
鯰魚效應:係指透過引入強者,使弱者變強的一種效應。
羊群效應(Sheep Effect):領頭羊往那裡走,後面的羊就跟著往那裡走 ! 羊群效應最早是股票投資中的一個術語,主要是指投資者在交易過程中存在學習與模仿現象,“有樣學樣的 “盲目”效仿別人,而引致在某段時期內買賣相同的股票。
事實上,羊群效應就是一種”跟風行為”,它表現了人們共有的一種隨鳴起舞的從眾心理,這種從眾心理很容易導致”自我盲從”,而盲從附應往往會陷入圈套,騙局或遭到失敗。當下透過電子媒體的許多股票名嘴或傳銷業者,就是針對人們的”盲從”心態的羊群效應,應孕而生的誘導宣傳途徑之一!
刺蝟法則(Hedgehog Principle): 兩隻困倦的刺蝟,由於寒冷而擁在一起。
但卻因各自身上都長著刺,於是它們離開了一段距離,但又冷得受不了,於是湊到一起,幾經折騰,兩隻刺蝟終於找到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而又不至於被刺傷,刺蝟法則: 主要是指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
手錶定律(Watch Law):又稱為”矛盾選擇定律”。
手錶定律是指一個人祇有一支表時,他可以知道現在是幾點鐘,而當他同時擁有兩支時卻無法確定,
因兩支錶並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使看錶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手錶定律帶
給我們一種非常直觀的啟發:就是對同一個人或同一個組織不能同時採用兩種不同的方法標準或制度,
不能同時設置兩個不同的目標,因此,同一個人或同一組織,不能由兩個人來同時指揮或兩套標準,
否則將使這個人或企業亂套而無所適從。
木桶理論(Barrel Theory): 係指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
最長的那一塊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
木桶原理,是由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提出的。意指任何一組織或公司,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
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劣不齊的,而劣勢部份,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如果一個人的某些方面是自己短板(影響整體的缺點),那就要儘快把它補起來,若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塊最短的木板,那就應該迎頭趕上,不要拉集體的後腿及影響整體的發展。
如將社會發展喻為一個大木桶,那麼經濟、科技、文化、環境、政治等就是構成這個木桶的大木板,任何一塊板的短缺,亂拼與延遲等,都會影響整個社會及國家的發展,其實,家庭與公司亦同。
破窗理論(Broken Window Theory):一個房子如果窗戶破了,沒有人去修補,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一面墻,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墻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 亦如一個很乾凈的地方,人們會不好意思亂丟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現之後,人就會毫不猶疑地跟著拋,絲毫不覺羞愧。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家庭也一樣 !
二八定律(巴萊多定律- Twenty-eight Law):19世紀末20世紀初義大利的經濟學家巴萊多認為,在任何一組東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約20%,其餘80%儘管是多數,卻是次要的。
社會約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裡,而80%的人只擁有20%的社會財富。這種統計的不平衡性在社會、經濟及生活中無處不在。
“二八法則” 告訴我們,不要平均地分析、處理和看待問題,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決主要問題、抓主要項目上。要善於掌握自己的優勢,尋求那些自己非常喜歡、非常擅長、競爭不太激烈的事情去做,你就一定能夠成功。生活不過是各種角色的無序組合,我們並不需要在每一個角色上花費同樣的時間才能取得平衡,而是要抓住關鍵的角色去完成最需要的事情。人生也是一樣,找到人生中最關鍵的事情去努力奮鬥,就一定會擁有一個成功輝煌的人生。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聖經·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社會學家從中引申出了“馬太效應”,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用以描述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的不公的,馬太效應反映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
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路徑依賴理論(Path Dependence): 是美國經濟學家道格拉斯•諾思提出,他認為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而這些選擇一旦進入鎖定狀態,想要脫身就會變得十分困難。
他成功地闡釋了經濟制度的演進規律,從而獲得了1993年的諾貝爾經 濟學獎。關於路徑依賴,有個有趣
的小故事:現代鐵路兩條鐵軌之間的標準距離是4呎又8.5吋,由建電車的人(以前是造馬車的)按馬車的
輪距標準(古羅馬軍隊一輛戰車的兩匹馬屁股的寬度)設計的。
有趣的是美國太空梭兩個火箭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通過隧道,因此火箭助推器的寬度由鐵軌的
寬度所決定。所以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運輸系統的設計,在2千年前便由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 雖然我
們並不滿意這個寬度,但是卻已經很難從慣性中抽身而出。
因人們過去做出的選擇,決定了他們現在及未來可能的路人生生涯中,大部份的人們無法擺脫過去既定路徑依賴,一旦選擇了自己的“馬屁股”,人生軌道可能就祇有4呎又8.5吋寬,縱然所有人可能會對這個寬度不滿意,但大多數人卻很難去改變它了,我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在開始時慎重選擇“馬屁股”的寬度,要想路徑依賴的負面效應不發生,那麼在最開始的時候就要”找對正確的方向”做好第一次選擇,再設定自己的人生。俗諺: 心有多大路有多寬 ,故人生舞台的設定大小會影響你所扮演的角色及份量 !
酒與污水定律(The Law of Wine and Sewage): 即是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得到的是一桶污水;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裡,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顯而易見,污水和酒的比例並不能決定這桶東西的性質,真正起決定作用的就是那一桶污水,祇要有它,再多的酒都成了污水。
中國也有同理的諺語:一塊臭肉壞了滿鍋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一條臭魚壞了一鍋湯。無論是來自西方的定律還是中國的諺語,已經把負面影響的始作俑者做了準確的定性:污水、臭肉、老鼠屎、臭魚,這些已經定型的東西已經沒有改變和改造的可能。污水總不可以成為酒吧,臭肉總不可以成為好肉吧,老鼠屎總不可以成為調料吧,臭魚又怎麼可能成為好魚?既然如此,就要及時處置,對極壞的東西不需要再抱什麼幻想,農夫和蛇的故事也同樣在給我們啟發。像果箱裡的爛蘋果,如果你不及時處理,它會迅速傳染,把果箱裡其它蘋果也弄爛,”爛蘋果”的可怕之處在於它那驚人的破壞力。
零和遊戲原理(The Theory of Zero and Game): 源於博弈論,兩人對弈在大多數情況下, 總有一個贏,一個輸,如果把獲勝計算為得1分,而輸棋為-1分,那麼,這兩人得分之和就是:
1+(-1)=0。
一方所贏正是另一方所輸,遊戲總成績永遠是零。
“零和遊戲”之所以廣受關注,主要因為人們發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有與“零和遊戲”類似的局面,勝利者的光榮後面往往隱藏著失敗者的辛酸和苦澀。我們大肆開發利用煤炭石油資源,留給後人便越來越少;研究生產了大量的轉基因產品,一些新的病毒跟著冒了出來;修築了葛洲壩水利工程,白鰭豚就再也不能洄游到金沙江產卵–.
雙贏思維(Think Win-Win): 人類在經歷了經濟高速增長、科技進步全球一體化及日益嚴重的
生態破壞、環境污染之後,可持續發展理論才逐漸冒出水面。“零和遊戲”的原理正在逐漸為“雙贏”
觀念所取代, 人們逐漸認識到“利己”而不“損人”才是最美好的結局。俗話說:“一個巴掌拍不響”
沒有雙贏,那可謂“孤掌難鳴”。還有一句,“眾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說有了集體的努力,才能辦
好大事。所以說,生活處處有“雙贏”的蹤跡,把雙贏思維當做一種思想,你會看的很遠,也將會讓你
的格局變的更大。
踢貓效應(Kick the Cat Effect): 描述的是一種典型的壞情緒的傳染過程。生活在社會中的人,會有形形色色的不滿情緒和糟糕心情。不良情緒和心情會隨著社會關係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無處發洩的最弱小的便成了最終的犧牲品踢貓效應程式是這樣的:經理闖紅燈被交警處罰導致心情不愉快,打字員因打錯一個字被經理訓斥,打字員的老婆因為打破一個碗而與打字員吵了一架,打字員的兒子因踢足球回家晚了一些被媽媽責駡,一隻可愛的小貓僅因“喵”的叫了一聲被兒子踢了一腳。
情緒是客觀事物作用於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種心理體驗。無論喜、怒、思、悲、驚,都有其原因和物件。環境幽靜、空氣清新、品德高尚、物質豐富、文化繁榮,都能引起人們愉快輕鬆的良好情緒,而環境髒亂、虛偽庸俗、文化枯萎等,則可能導致人們厭煩、壓抑、憂傷、憤怒的消極情緒。人們應該像重視環境污染一樣,重視情緒污染。我們要學會調適情緒的技巧,遇到壓力和挫折要合理發洩,別把不良情緒傳遞給別人。
墨菲法則(Murphy’s Law): 凡事祇要有可能出錯,就一定會出錯指的是任何一個事件,祇要具
有大於零的機率,就不能假設它不會發生。這並不是因為墨菲法則有什麼神秘力量。事實上,墨菲法則的
合理性正是我們所賦予的。如果萬事順心,很少有人會多想什麼。
畢竟,每個人都希望生活順風順水,心想事成。一旦遇到麻煩,我們刨根問底地找原因了。 您遇上了交通堵塞,八個車道被塞得滿滿當當。您恨不得馬上趕回家去,偏偏又沮喪地發現,除了你所在的車道其他車道汽車都在向前移動。您決定換個車道。可是剛換了車道,其它車道都在前進,惟有這條道上的汽車又變得紋絲不動。
墨菲法則啟示(一): 揭示了人類不可否認的愚蠢:因人們類多半會將”犯錯”搞的越糟 ,
不過那是人們自己的選擇。墨菲法則也讓我們看到自己根本無法掌控的事,就如塞車,總是會堵在
最慢的車道中的例子,就好像世上存在著某種普遍規律,以戲弄人類為樂。
若你想讓某種”好現象”顯示出來,那麼你就需要認識及相信你自身”潛意識”的力量,並積極的將意念
灌輸到你的潛意識中。因此,你必須讓自己內心,隨時的處於積極的狀態。
墨菲法則啟示(二): 亦告訴我們:當你狂妄自大時,墨菲法則會讓你承受失敗之痛;如果你承認自己
的無知,墨菲法則會幫助你做更好些。成功,並不像想像的那麼難,研究及檢討失敗,是為了更快+ 更好
的走向成功,在工作上要隨時準備接受失敗 !
人們常說凡事無不可為,祇要一鼓作氣往前沖,便能獲得成功,但人們卻也常忽略了一點,就是:
世上永無常勝將軍,人生難免有挫折失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