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雙語路牌設立回憶
張世勳
最近華埠雙語路牌由 Sharpstown Management District重新再做新的路牌設計,
讓我想起休士頓華埠這二十年來發展的快速。1993年初時,我才第一次加入商
會理事會,對一切的運作還不是很瞭解。有一天張吉正會長說要我一起去參加
一個飯局,結果是和周政賢理事,蔡超群會員,市議員Gracie Saenz,在飯局中
才瞭解原來是想請她在市議會提出有關在華埠設立華語路牌。
設立華語路牌,一來可幫助不會看英文的年老僑民容易記路名,二來可以把休
士頓華埠建立和三藩市與紐約市一樣的旅遊地標來增加觀光商機。
可能因為我是最資淺又最年輕的小留學生理事,和老外打交道隨心應手。會長
就指派我負責這個案子。當時頂好商圈華埠的區域,東從Gessner,西到
Wilcrest,北到 Harwin,南到Bellaire Blvd.並不是很大。在整理定點時也把重要
地方如台灣人活動中心也包括在內,主要的13條路是:
1. Bellaire Blvd. 百利大道
2. Beltway 8 八號公路
3. Clarewood 武德街
4. Corporate 合作路
5. Gessner 吉順路
6. Harwin Dr. 好運大道
7. Point West 蓬萊路
8. Ranchester 廉潔路
9. Sovereign 士林街
10. Townpark 公園街
11. Westline 西園街
12. West Office 西府街
13. Wilcrest 衛道路
理事會透過華文媒體徵求命名,兩個星期後,收到不少建議。理事會表決通過
命名。休士頓華埠路牌取名和別的地方不同,是因為此地是用國語和台語意義
發音,而非東西岸用的廣東語發音,路名如吉順-Gessner Road和廉潔路-
Ranchester Drive即是。市政府很肯定我們為華埠繁榮的貢獻,並彰顯休市各族
裔文化的融合及多元文化的多采多姿,市議會馬上通過。沒多久市政府工務局
來函要做路牌,希望快點把資料送去(可是當時市政府工務局沒人會看中文,華
文字體還是本會岑太太打字的),商會還想把當地改為小臺北的事宜做為第二步
,因為當時台灣移民到此地的不少。
1993年10月23日重陽節星期六上午,在鑼鼓喧天祥獅舞躍的熱烈氣氛中進行,
由當時北美協調處CCNAA (臺北經濟文化代表庭前身) 處長為現任國府外交部
部長楊進添,會長張仲庸,前會長張吉正及休士頓市議員們,在頂好廣場前正
式開幕,很熱鬧。華埠的雙語路牌在商會半年來的密集策劃下,終於揭幕。以
吉順路,衛道路,百利大道及好運街所圍成的頂好商圈,並樹立八十個中文雙
語路牌。
當天的活動,中英文報紙及電視台11, 13及26都有詳盡的報導,Houston
Chronicle 在10月23日以Some signs of culture為題,圖文並茂予以報導,並陳列
了正反雙方的意見。Houston Chronicle在10月28日也登出讀者投書表示了不同看
法,其實民主社會不同意見,見仁見智乃是常情,以平常心待之。
重要的是路牌樹立起來,我們獲得了應有的肯定,也連帶肩負起該區的責任,
考慮如何避免族裔衝突,並進而去美化環境,真正彰顯我們的形象,顯現優美
的文化和氣質,才是我們任重道遠的目的。
商會也進入和 Sharpstown Homeowner Association 溝通,如何和社區共生,建造
雙贏。
我也因名字出現在Houston Chronicle上,內人在當天連續接到三通洋人電話,說
我不應該在美國土地上樹立雙語路牌,把美國醜化了。有位參加過越戰的市民
說,他好不容易回到自已的地方,不想看到外國(佔領)他的國家。有一位更恐
嚇要把我全家幹掉,當天馬上報警,電話改號,並且要求電話局不可公佈新號
碼,內人很生氣說:「你要出風頭,不要把全家大小安全棄之不顧。」
2001商會再次要求市政府進行雙語路牌維護,當年4月10日理事會決議由商會支
出維修費用,負起服務社區的責任。
在多年後的2011年,頂好商圈已經擴大成華埠,中國城,亞洲城或是國際區,
已是休士頓市一個必遊的觀光地,任何人只要進入百利大道看到雙語路牌,就
知道他已進入了華埠,商會當時的動機樹立雙語路牌,真有遠見,功德無量。
(部分資料載自1994商會年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