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路牌始末
郭宗岳
西南區中國城的雙語路牌是於1993年,由當年休士頓台灣商會極力推動,以及中國城的業主們的支持下完成。
當時台商會會長張吉正、理事周政賢、張世勳和大都會保險公司經理蔡超群等人極力奔走,並透過市議員Gracie Saenz向休士頓市府提案,市長特別助理譚家瑜也提供了許多協助,在多方努力下,終於獲得市府的首肯,正式在中國城主要幹道上掛上中文路標。
周政賢說,當時華人社區和主流社區的互動並不頻繁,經營糾紛、幫派和治安等問題日趨嚴重,使得華人開始積極和主流社會互動,藉此尋求改善中國城環境與形象的契機。當時第一次參選市議員的Gracie Saenz 在蔡超群的引薦下,和休士頓台商會主要成員們接觸,並有了共同推動中國城中文路牌的共識,也透過華文媒體公開徵求中文路名。
周政賢提到,由於部分新移民對於英文不熟悉,若有中文路標能夠幫助他們更容易前往華僑文教中心、中華文化服務中心等華人熟悉的場所,對於中國城也將更有親切感。他說,有些中文路名是根據不同的特性,如台灣人同鄉會會址前的Point West Dr.就以台灣的別稱「蓬萊仙島」稱做”蓬萊路”、有著文化中心的Sovereign Dr.成了”士林街”,也有由閩南話直翻的”吉順路”Gessner Rd.。周政賢也提到,這些路標能讓來到中國城的華人感覺有歸屬感。
不過中文路標也曾經造成一些當地居民的反彈。當時負責和市府交涉的張世勳表示,有非華裔居民在看到媒體報導後,從報紙上的姓名查到他的住家電話,並恐嚇說,「少管閒事」、「這裡是美國,不需要中文路牌」,甚至還威脅要傷害他的家人。但張世勳說,這更凸顯了和主流社區積極溝通的重要性,保持良好且暢通的管道才能夠 提升華人正面的影響力。
休士頓西南區中國城的雙語路牌具有相當的指標性,並充滿著鮮明的特色。周政賢說,休士頓是個多元化的城市,有著多種不同的族裔生活在其中,而華裔移民更成為穩定休士頓地區經濟的重要力量。
休士頓市政府為了凸顯多元文化,肯定華人的貢獻,因此在休士頓台灣商會的積極推動下,特別撥預算在中國城製作雙語路牌;設立當年,主流媒體也紛紛前往採訪揭牌儀式,造成了不小的轟動;雖然民眾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但中國城的雙語路牌仍舊豎立了20多年。
(文載自〔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