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科技新知

AI人工智能 – 2018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8年年刊》

徐世鋼

2000年,在Google公司成立僅2年還是很小而且很有理想的公司時, 以「Don’t be evil」”不作惡”作為公司行為守則也就是公司的座右銘,但是,到了 2015 年已經非常巨大的Google公司重組為Alphabet Inc後,將座右銘以「Do the right thing」”做對的事”取而代之。

今年三月,Google 向其 9 萬名員工宣布參與美國軍方的 Maven 計畫(Project Maven),使用AI人工智慧及影像辨識技術,分析由美軍無人機所拍攝、總共數百萬小時長的影片,識別出目標地點及人物。 Google 表示,這項技術只是用來標記照片,以供人類審查,目的是挽救生命,並讓人們不必從事非常乏味的工作。可是,Google員工的反應非常劇烈,目前,已有十多名 Google 員工宣布離職,以抗議 Google與美國軍方的 Maven 計畫。這些員工提出的問題,包括公司內部越來越缺乏透明度、高層不重視員工關心的問題,以及 AI 無人機用於軍事用途的道德問題。 很快的,近4000名 Google 員工連署了一份聯名信,呼籲該公司退出Maven計畫並制定政策,表明該公司未來不會參與軍事活動。聯名信上寫到:「我們認為 Google 不該參與戰爭。」

是的,這是科技人才令人敬佩的良知,Google的工程師高薪、優秀、聰明,但是他們公司擁有全世界最完整的雲端大數據資料庫,加上AI人工智能技術,幾乎無所不能,如果用來做惡,或是用在戰場上,怎不令人擔心。

AI人工智能是否真是如此可怕?他能造福人類還是會帶來浩劫?這就好像是人類學會了用火,發明火藥,製造刀劍都可以改善生活,也可以危害生命。

「歌神」張學友日前在江西省南昌市舉辦個人演唱會,南昌市為之瘋狂,吸引爆滿的5萬名歌迷。但在人山人海的現場,一名通緝犯因為入場時遭到「天眼」鎖定,張學友開唱沒多久,他就一臉驚訝被大陸警方帶走。

中國大陸正在測試先進的AI人工智能人臉識別監視系統「天眼」。5月7日晚上19點38分,張學友第149場個人南昌演唱會開演後沒多久,警方就在現場的看台上將一名男子帶離現場。

一名警察表示,他們是根據演唱會的智慧安保人臉識別系統「天眼」,成功鎖定這名通緝犯;嫌犯被抓時非常驚訝、一臉木訥,因為實在想不到在這種情況下,警方還能在茫茫人海找到他,如果沒有AI人工智能,要比對5萬名觀衆與通緝犯資料庫至少需要數個月。

 

另外,自動駕駛的成功關鍵也要靠AI人工智能,現在在美國、中國以及歐洲,自駕車的測試和發展已經變得非常高度競爭而且是極速發展, Google 、Uber、 Apple等大企業以及全世界有名的車廠無不全力以赴,競相發展自動駕駛。自動駕駛也是最能改變我們生活方式的,私人客車的平均使用率是4%,也就是說自動駕駛的車輛數量可以減少96%,自動駕駛的車輛不斷的在街道上輪流戴客,人人享受的皆是頂級的新車,城市街道變的非常的寬敞,所有的停車場都可移除,再也不見塞車狀況,城市變美空氣變好,所有約會抵達時間可精確以秒計。

AI人工智能是能夠以很多方式運作的,大自太空、國防、經融、交通、通訊、生產、製造,小至生活的照顧、醫療、服務、娛樂等幾乎是無所不在。AI人工智能就是把自動化機器加上感測及判斷的能力,也要配合高速網路、雲端大數據、高速運算,才能發揮智能式的功能。

全世界最大的CPU公司INTEL於5月23日宣布,將於2019年推出世界第一個類神經網絡CPU代號Nervana NNP-L1000,表示AI人工智能將邁入新的境界,傳統的電腦CPU是一筆一筆的讀取、比對、判斷資訊,並非很聰明,只是每秒可執行數十億次指令,完全是以速度取勝,讓使用者覺得電腦很厲害,可是,有了神經網絡CPU,電腦就會像嬰兒成長一般,觀察周圍的一切事件變化不斷的累積進步,也就是說,電腦是會成長變的更聰明,AI將從人工智能進化為真正的“人工智慧”。

既然AI人工智能對於人類影響如此巨大,我們就應該學習接納應用,進一步該研究如何對智能設備訂定道德規範。

想要體驗AI人工智能對於家庭生活的改變嗎?

只要花幾十美元買一個智慧音箱Google Home或Amazon Echo就可立即享受,每天早上起床只要說Hay Google, Good morning或Hay Google, How about my day?

智慧音箱就會用很美的聲音告訴你,今天天氣、交通路況、頭條新聞……

還能隨時播放音樂、控制燈光、控制窗簾、控制電視節目,還可陪伴聊天或是回答問題,保證你很快就會愛上他。

聆聽好聲音 – 2017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7年年刊》

徐世鋼

「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

留聲機的誕生」—愛迪生Thomas Alva Edison,1847-1931

 

首先,我們一起回到1960年代的台灣,街上滿布三輪車,倡導「家庭即工廠」「客廳即工廠」運動,鼓勵家庭代工,外銷不斷成長,也為臺灣帶來了經濟的興盛。亞洲經濟起飛台灣成為四小龍之首,中華少棒代表隊揚威世界,中華商場曾經是台灣最繁華的街道,有人搭乘一天的火車就為了看到中華路的霓虹燈。

這個時代,留聲機是非常奢侈品,音樂是靠傳唱、靠電影及廣播電台進入大街小巷,1970年代黑膠唱片廣泛的流行,曾經風彌台灣計程車及野雞巴士的RCA八軌循環匣式錄音帶以及後來更輕便的飛利浦卡式錄音帶Cassette,帶來了音樂的方便性而且可以私人收藏。這個時候,有唱片公司將伴唱音樂與歌聲分開錄製成卡帶而誕生了「伴唱帶」,從此,伴唱帶走進我們的生活也同時開啟了台灣獨具特色的卡拉OK文化。

音樂可分類成古典、爵士、藍調、流行、拉丁、民謠、搖滾、重金屬…。以及很多很多,多的讓大家都搞不懂。但是,自古以來,大多的是自然發生的,是反映那個年代的文化與生活,是不須要分類的。只要分好聽與不好聽,好聽的是樂音不好聽的是噪音。

尼采:「沒有音樂,生活將是一種錯誤」,但是一百五十多年前的他,大概沒有料到,在二十一世紀的現代生活中,聲音已經太多了,多到像身處被污染的空氣中般,在這一堆「聲音」中,有手機鈴聲、街上熙來攘往的人群、有車輛喧囂的聲音、有辦公室吵雜聲、有鄰居的割草機聲、噴射機飛越過的聲音、全世界的音樂都能瞬間下載到手機或電腦中,這麼多的聲音屬於粗糙,喧囂的居多。這個時侯,音樂的選擇也就更重要。

1965年,由於美國全面介入越戰,駐台美軍驟增,西洋流行歌曲蔚為風行。國內知識份子傾向於聽唱西洋歌曲,排斥本土流行音樂,一直到 70 年代後期,批評國內的流行音樂為經 常被批評為靡靡之音(當時連「月亮代表我的心」都被排斥,可見有多深的偏見)。1967年台視慎芝製作的《群星會》節目開播,成為國內流行音樂濫觴,培育出無數華人音樂巨星及膾炙人口的歌曲,比如謝雷張琪的「傻瓜與野丫頭」,青山婉曲的「杏花溪之戀」,尤雅的「往事只能回味」等。此時, 台灣流行樂壇開始走向巨星風格主導的時期,比如唱紅「小城故事」、「甜蜜蜜」紅遍兩岸三地的鄧麗君,「三月裡的小雨」的劉文正, 及「愛神」的崔苔菁,以及最早產生草根粉思集團的鳳飛飛(當時的「鳳迷」在戒嚴時期可謂之奇觀)。在當年的時空下,很多主題都是禁忌,愛國歌曲盛行,劉家昌製作的歌曲「梅花」、「中華民國頌」、「從民國六十六年起」等歌曲,更是家喻戶曉,成為流行樂壇的主流。當時的名曲,比如「月琴」、「恰似你的溫柔」、「橄欖樹」、「如果」、「捉泥鰍」、「龍的傳人」、「光陰的故事」、「童年」……至今仍不斷翻新重唱,當時的蔡琴鄭怡、 齊豫羅大佑李宗盛陳淑樺等都在華語歌壇奠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是台灣歌后江蕙不僅台語歌無人能及,而且讓台語歌走出悲情融入現代元素,2002年11月,江蕙與世界三大男高音之多明哥同台演出,合唱台灣名曲《雨夜花》。

特別是鄧麗君,在那個物資缺乏的年代,撫慰了十幾億人的心靈,尤其是在大陸當時有句順口溜「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而後又是百花齊放的校園民歌年代,成就了無數膾炙人口民歌與歌手。

 

有了好的音樂,要如何才能聆賞呢?

聆聽好聲音有兩個條件:(1)設備,(2)環境

聆聽好聲音的設備

音響設備並非價格貴就一定好,最佳的方式是以中等價位選擇相對高質量器材,好的音響設備是可同時適用於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聆聽好聲音的設備很簡單,只要一台低雜訊擴大器(Amplifier or Receiver),與一對高質量的音箱,音箱的選擇要注意箱體材質的厚實,空間要足夠低音共鳴,喇叭單體的精緻,低音要厚實,中音要飽滿,高音要清澈透明,整體感覺不拖泥帶水,千萬不要迷思一些高價格的附加器材(如高級訊號線、超貴喇叭線、高價電源穩壓器),尤其甚者一條喇叭線可開價千美元,花了這麼多錢只有一個成果—「虛榮心」。設備安置好之後要選擇好的音源,如CD唱片或BD唱片,盡量不要使用壓縮過的聲音如MP3等。唱盤與擴大器之間要用數位訊號連接線如光纖維(Fiber Optic) 或同軸電纜(Coaxial) ,喇叭線不要太細不能氧化,線材兩端要接觸良好達到低阻抗。

聆聽好聲音的環境

聆聽好聲音環境的重要性就占50%,太大或是太吵雜的空間都不適合,最好能有個獨立空間,先選定一些最佳聆賞位置,聲音的反射要控制在最低,基本的環境處理方式是較厚實的地毯與不規則的牆面,平整的牆面應加吸音板(Acoustic Panel) ,如果想省下購置吸音板的費用也可以用些克難方式,比如說把房間的每一面牆都弄得無限的亂或是都做成整面牆的書櫃牆。

 

自動駕駛車何時會進入我們的生活

自動駕駛車何時會進入我們的生活
徐世鋼

15年後日本將沒有汽車駕駛員?日本經濟產業省目前正在制定一個20年的產業發展計劃,預估在2030年之後,汽車將實現無人駕駛化,意味汽車司機將全部失業。(以上僅是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達成機會不大,或許可說 ”註定失敗”,請看下文分曉)

自動駕駛車緣起

自動駕駛汽車的概念車可追溯至1920年代及1930年代間,第一輛能真正自動駕駛的汽車則出現於1980年代。1984年,卡內基美隆大學推動Navlab計畫與ALV計畫;1987年,梅賽德斯-賓士與德國慕尼黑聯邦國防大學共同推行尤里卡普羅米修斯計畫。從此以後,許多大型公司與研究機構開始製造可運作的自動駕駛汽車原型。

2015年,美國有4個州(內華達州、佛州、加州與密西根州)通過了允許自動駕駛汽車的法規。這四州與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都允許自動駕駛汽車於開放道路上進行測試,維吉尼亞州亦將跟進。

汽車製造商為了其自身的利益,想要區分兩者(autonomous car與self-driving car)間的不同。前者與今日所見的交通工具類似,在特定環境下接管駕駛人的控制而後者則更進一步。方向盤會完全消失,而車輛在全程行駛間均會使用與前者所備有之感測器、雷達與GPS等相同之系統。少數私家車仍會繼續存在,而城鄉間的道路上將可能充滿著共享的自動駕駛車輛。漸漸的,私人擁有ㄧ輛自動駕駛車會變的不必要。

應該稱自動駕駛車或無人駕駛車

首先我們應該先「正名」,應該分清楚自動駕駛車並非皆是無人駕駛車,目前自動駕駛車的名稱相當混淆,有稱為自動駕駛車(autonomous car or autopilot car) ,又稱為無人駕駛車(driverless car)、電腦駕駛車(self-driving car),或移動輪式機器人(robotic car),就連新聞報導或專業文章都時常混淆,首先,我們先來簡化成兩類:1.自動駕駛、2.無人駕駛,也就是有方向盤與無方向盤之分。

自動駕駛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其實以已經非常普遍,幾乎人人用過的汽車cruise control或客機經常使用的autopilot功能皆可算是自動駕駛,這裡我們主張的近程目標是實用型90%的自動駕駛車,而不是100%的自動駕駛車,100%或應該稱為無人駕駛車。Google car的設計初衷就是無人駕駛車,但是申請道路測試時,加州政府為了安全理由,要求Google car要裝置方向盤才能上路。雖然Google car具備了無人駕駛車的規格,目前這個計畫的自動駕駛車的時速限制也必須控制在40公里以內。

Volvo為其自動駕駛汽車之自動化程度區分成四個階段:1.駕駛輔助,2.部分自動化,3.高度自動化,4.完全自動化。

各方高手積極開發自動駕駛車

目前,各大汽車製造廠積極開發研究自動駕駛車:Tesla、Mercedes-Benz、GM、大陸汽車系統、Renault、Toyota、Nisan、Audi、Ford、Volvo、Peugeot、及學術界的University of Oxford、 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s Navlab 、University of Parma VisLab、and projects in 1984 Bundeswehr University Munich’s Eureka Prometheus driverless car Project以及非汽車製造廠的Google、Apple、Uber & Lyft、Bosch。

其中以Google最有實用成果而且已經在美國加州Mountain View及德州Austin等4個城市實際道路測試了一百五十萬英哩以上。Google car幾乎快要成為自動駕駛車的代名詞,Apple更是以高度保密的方式在研發緊追在後,究竟Google與Apple誰會成為未來自動駕駛車的龍頭老大,我們且來分析一下。

自動駕駛車需具備什麼性能
自動駕駛車能以雷達、光學雷達、GPS 及電腦視覺、自動駕駛車輛網路系統等技術感測其環境。先進的控制系統能將感測資料轉換成適當的導航道路,以及障礙與相關標誌。根據定義,自動駕駛車能透過感測輸入的資料,更新其地圖資訊,讓交通工具可以持續追蹤其位置,即使條件改變,或汽車駛進了未知的環境內或在惡劣天候時依然能維持全面的駕駛安全。

此外,自動駕駛車還應該具備先進全電動車(如Tesla)的所有性能。

自動駕駛車輛網路系統

自動駕駛車輛網路系統應具備兩個部分:1.網際網路,網際網路的功能是隨時取得即時資訊包括:氣象、交通、衛星、事故、管制、施工以及市政總電腦或控制中心發佈的即時交通調控資訊。2. 區域網路,車輛間區域網路是指車輛與車輛的導航電腦之間的自動聯繫即時資訊。自動駕駛車輛網路系統應該是高效率無阻塞設計,所有資訊是即時的。這些技術由開發到成熟都有待時間與金錢的投入。

誰會成為未來自動駕駛車的龍頭老大

Google能有如今的成就是因為始終以「開放」與「共享」兩大策略擴大市場,也就是因為開放與共享吸引了全世界的精英積極投入努力開創,很快就成為了業界標準,迅速進入每個人的身活,如Google search, Gmail, Google map, Youtube, Android都是成功的範例,Google研發自動駕駛車並不會成為自動駕駛車製造廠,而是以授權與分享的方式擴大市場。Apple成功的朔造了品牌形象與設計包裝,成功的打入了精英階層,更以其高價高利潤策略使得公司快速成長,但是,「獨佔」與「不相容」終究會成為Apple的致命傷,iPad的失去媚力、iPhone市佔率快速下滑、 iWatch的雷聲大雨點小就是最好的明證,自動駕駛車是要普及是要進入每個人的生活,Apple卻是以高度保密的方式在研發,如果作風不改難成大局。另外有一家規模很小但是在全電動車市場赫赫有名的Tesla更有機會成為自動駕駛車的明日之星,在四月份發佈了最新版作業系統供車主免費升級,升級後就具備了自動駕駛車的基本能力,Tesla的自動駕駛設計概念是向車主學習,Tesla對於「自動駕駛」的定義與其他同業存在一定差距,Elon Musk表示未來Tesla推出的自動駕駛車輛能夠為駕駛人分擔90%的駕駛負荷,但從90%進步至100%卻存在更高難度,因此真正的「全自動駕駛車輛」還需要更長的研發時間來完善。

科技尚需突破項目

1.智慧化電腦圖像視別:電腦必須極為快速而有學習能力,由圖像立刻判斷是老人、兒童或是何種小動物,標的物的企圖與行進方向,2.車輛間區域網路:車輛與車輛的導航電腦之間的自動聯繫即時資訊可知道與前車是否順路同時起步同時減速可達到最高的效率,3.更高效率及更高容量重量比的電池。不僅能達到上述所有要求,還要以時間、技術、量產等因素同時努力來降低成本,達到市場可接受價格。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

「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是Nokia 很有名的Slogan標語。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被很多標榜多功能的科技產品所困擾,你家裡是否有過多令人煩惱的遙控器,在辦公室以及在居家是否有過多的智慧科技產品,如:智慧電視、智慧電話、智慧電梯、智慧電冰箱、智慧洗衣機、智慧電腦門鎖、智慧冷氣控溫、智慧車庫、智慧防火、智慧防盜等不勝其煩,擁有智慧產品愈多卻愈覺得自己缺乏智慧。「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就是要把複雜的科技人性化,最佳的例子就是過去十多年Apple產品以簡單易用在世界市場得到空前的成功。

自動駕駛車計劃還有許多外在條件的配合:高速公路與一般道路的規劃、交通號誌與道路標示的規範、通訊與網路系統全面覆蓋、老舊車輛的行駛規範、全天候的號誌訊號系統、法令制度的配合等。
自動駕駛車計劃分階段實施,全面規劃考量才是科技的人性。

高速公路立即升級為高速鐵路

90%的自動駕駛車除了具備自動停車、自動招車、自動避碰、防止人為錯誤之外還有自動巡航、自動尾隨等功能,在一般公路就可以較高的效率自動尾隨,因為車輛與車輛的導航電腦之間的自動聯繫即時資訊可知道與前車是否順路同時起步同時減速可達到最高的效率。上了高速公路自動尾隨就可發揮更高的效率,將高速公路內側一線規劃為自動駕駛超高速線道,內側二線規劃為自動駕駛高速線道,當駛上高速公路時先行駛在外側車道,會與一般老舊車輛共用車道,就會發生加速減速變還車道與避碰等情況,實際車速與老舊車輛差不多,但是,你的自動駕駛車如果已經設定了目的地進入自動巡航模式就會自動變換入內側二線高速線道以70-80mph高速巡航,你的自動駕駛會判斷你的目的地還很遠就會自動變換入內側一線超高速線道以90-100mph超高速巡航,這時内側兩線車道宛如兩列火車,此時,高速公路立即升級為高速鐵路發揮最大的承載效率。

為什麼稱為90%的自動駕駛車呢?剩下的10%是因為保留了方向盤,駕駛座上有一位合格的成人駕駛,在有需要時僅要操控方向盤即可立刻取回控制權,特別是車行在擁擠的巷弄時控制權特別重要,試想,如果一輛100%自動駕駛的無人駕駛車(無方向盤)駛入了通化街夜市,導航電腦偵測到四周圍的人群以極不規則方向移動,電腦程式以安全的最高指導原則進行運算,其結果一定是立即煞車寸步難行。

自動駕駛車的未來預測

前面所提的日本經濟產業省預估15年後日本將沒有汽車駕駛員,實在達成機會不大,頂多可達成ㄧ部分,最大的問題還是無人駕駛車需要內在與外在的條件整體的配合,最大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包括了城市規劃與人的行為規範。如果目標改為90%的自動駕駛車就肯定能達成。

這裡我們以各界不同的資料來做個預測:大約4~5年後2020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經常遇到自動駕駛車,全世界的自動駕駛車數量超過數十萬輛,大約2025年全世界的自動駕駛車數量接近千萬輛,大約2030年因為量產與科技進步使得價格大幅下降,自動駕駛車受到上班族的喜愛,開始進入一般家庭,因為大環境的漸趨完善自動駕駛車開始朝向無人駕駛改變,再過幾年無人駕駛車在大街小巷穿梭,其中有1人座、2人座、4人座各種尺寸依需要叫車物美價廉,買私家車已經變成不必要,根本解決了城市停車位問題。我們也很快就可以看到公路上擠滿了自動駕駛汽車,而且每位駕駛都悠閒自在地喝著咖啡、看著視訊或是閱讀電子郵件。

五項少為人知的太陽能事實

五項少為人知的太陽能事實
陳志宏

大家都知道,太陽能是一種清潔的可再生能源,而且相關的科技發展非常迅速。然而有許多其中的資訊並不被大家注意到。下面列了五項比較有意思的事實和大家分享。

1. 太陽能是世界上來源最充沛的能源。
在任何時刻都有大約173,000 兆瓦(1012W)的太陽能照射到地球,超過世界能源消耗總額一萬倍以上。

2. 在古希臘時期,太陽能曾被用在戰場上。
根據歷史傳說,古希臘的數學家暨發明家阿基米德,是第一個將太陽能用於實戰需要。在公元前212年,希臘對羅馬在敘古拉(Syracuse)的戰場,阿基米德利用銅盾反射的特性把太陽能聚集而將羅馬戰鑑燒毀。儘管有些歷史學家對這段歷史持懷疑的態度,實驗證明阿基米德的熱光束攻擊是非常可行的。

3. 太空產業是早期利用太陽能的工業之一。
通訊衛星Tesla 在1962年首度發射時,它的表面蓋滿了每個只能產生14瓦電力的太陽能板。現在這個國際太空站有八個太陽能板列用來供應它的需求。每個太陽能板列的長為112英呎,寬為39英呎。整個系統可產生約110千瓦的電力,足夠供應22個家庭的電力需求。

4. 位於加州Mojave 沙漠的Ivanpah太陽能發電系統是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工程。
Ivanpah太陽能發電系統工程在加州的Mojave沙漠佔了3500英畝的地,估計共有35萬片由電腦軟體控制的鏡子把陽光反射到座落在三座高塔頂端的鍋爐。陽光集中後的熱經鍋爐產生蒸汽再用管道送到發電機的渦輪發電。這個工程已經從2014年元月開始運作,估計產生的電量足夠供應140000家庭所需。

5. 太陽能發電的成本已快速的降低。
隨著太陽能發電成本的降低,對住家和商業而言都逐漸能接受太陽能發電產生的費用。根據太陽能工業協會的資料,比較起2011年年初,全美太陽能發電板的平均價格已下跌了百分之六十。目前安裝商業用的太陽能發電系統費用平均約為每瓦$2.25。

在所有的再生能源中,太陽能是最可靠的而且來源充沛遠超過人們所需。隨著相關科技的發展,希望依賴石化燃料的時代能很快的結束。

LED 的迷思與真相 – 2015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5年年刊》

陳志宏

在省電光源的範疇裡LED技術的發展應算是最熱門的了,LED的技術的改良不但快速而且應用的範圍也持續地擴大,相關技術改良的資訊也多到連業界裡的專家都不一定能跟得上。下列是最常碰到三點對LED的誤解及真相。

  1. LED燈泡不會產生熱. 雖然LED燈泡不會熱到燙手,燈泡的裡面仍會產生相當程度的熱,大約百分之七十的電是消耗在熱的生成。然而這些熱都去了那裡?燈泡後面的鋁質散熱片把多數的熱散發掉了,但是熱仍然是影響LED燈泡的效率及耐用程度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儘量避免把LED燈泡用在散熱不良的地方。
  2. LED燈泡不會壞. 大多數的LED燈泡被標示有50,000到100,000小時的壽命,比起其他種的光源都長許多,但是LED燈泡發光強度會隨使用的時間而衰減。研究顯示人對光逐漸衰減到70%後才會有明顯的感覺,所以在LED燈泡的發光強度衰減達到70%的起始發光強度之前都可算還是好的。
  3. LED燈泡是當前節能效果最好的. LED燈泡的發光效率達到每瓦50到100流明(lumen,光強度的單位);比傳統鎢絲燈泡的效率高,但是其他的光源如日光燈,高壓鈉燈等的發光效率並不比LED燈泡差。差別是LED燈泡發光強度還可以調,而且LED發出高品質的光可減少一些特定用途所需光的強度。

如何選擇合適的產品

在選擇LED的產品時可以用下列的條件:

有認證的產品. LED燈泡的效率因不同的製造廠牌而有很大的差距。選有Energy Star 認證的產品,同時可利用美國能源部提供的Lighting Facts 做比較選擇。

調光性LED燈泡的可調光性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在趨動器和控制器間必須能相容。一般在產品的標籤上都會有相關的資訊。

產品的品質保證. 注意看產品對電源的要求,調光器的種類及使用,同一線路可接多少LED燈還有保證期多長。

LED的技術與時俱進,選用最新的產品會最有效的利用到新的發展。最後在對系統節能升等時,要對所有可行的選擇做分析比較以達到最好的效益。

油價對德州的衝擊 – 2015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5年年刊》

黃榮富

一年前,美國油價指標西德州輕原油(WTI)的價格是每桶在100美元左右。一年來油價連續直線狂跌至目前的60美元附近。在今年三月中更曾一度跌到一年來的最低點43.46美元。國際油價指標北海布蘭特(Brent)目前也只售到66美元附近。

 

油價的狂跌利弊二極,套句過去在台灣媒體寫的“肥了櫻桃,瘦了芭蕉”(老一輩的會友們不要想歪了),目前的櫻桃是一般的消費者,而芭蕉卻是美國這些採油的大大小小公司。一般來說,油價低減少了一般民眾的汽油,能源開銷,省下來的錢可以購買更多消費物品,如此促進美國的經濟。但靠採油的油公司們卻不得不精簡開銷,以維持公司的存在。

 

自從油價一年來的狂跌以來,大油公司像Exxon, Conoco Philip…等,由於除了採油的上游工業外,還有煉油的下游工業,所以多少靠著凍結員工的薪水,裁減年度的開銷,維持公司的營運並賺錢。可憐的就是這些只靠採油但沒有煉油工廠的中小型油公司。最近一年來宣布倒閉重組的就有好幾家。公司裁員不計其數。

 

為什麼油價跌落會對採油的油公司造成這樣大的衝擊?原來近幾年來由於美國開採頁岩油(Shale Oil)技術的突破,靠著二大技術:水準式鑽井(Horizontal Drilling)與水力壓裂(Fracking),加上前幾年的高油價,所以德州南部鷹灘(Eagle Ford),以及美國北部,東部一些頁岩油存量多的地區便加緊挖採,如此造就了當地的經濟繁榮。據報導,過去開採頁岩油的成本大約在60美元左右,所以在100美元,甚至80美元的油價。開採頁岩油便能獲利良多,但油價在60元左右,就只能勉強維持。但低於60元就只能精簡開銷來維持公司的運作了。這些採油的油井有一半已經封閉,難怪要大量裁員。

 

最能感受油價對採油煉油工業的影響,莫過於服務於休士頓地區的採油煉油工程師們。由於油公司預算驟減,油井封閉,所以本來要進行或已經進行的工程計劃,便不是暫停,遲緩進行,不然就是全部撤案。這樣一來導致這些靠油公司的工程計劃而活的大大小小工程顧問公司(Englneering and Construction Company)就不得不裁員。最近三個月來我就職的工程公司已經裁掉百分之二十的工程師了,而且還會繼續裁員。

 

採油煉油行業的裁員會造成德州經濟的衝突。休士頓地區大部分的房地產的過去幾年來的蓬勃發展,很多是靠著採油煉油工業的起飛,而使工作機會增加,導致休士頓擁入大量的外州移民。如果連工程師都大量裁員,對房地產業一定會有負面影響。

 

二個星期前(5月19日)休士頓記事報報導,由於採油工具及器材的成本已經降低以及採油的技術及科技的日益創新增加採油的效率,可讓鷹灘(Eagle Ford)的產量增加百分之33。所以預計到明年6月(2016年6月),開採頁岩油的成本可以降低每桶10到15美元。減少到每桶41美元左右,如此一來油價可能會再降低。

 

其實低油價並不是世界產油國家所願意,大部分產油國主要靠採油賣油的收入來維持國家的預算與開銷。2014年全球油價趨勢報告了全球產油國家的經濟預算平衡油價。(如附圖)

 

圖表中可顯示國際油價被美國頁岩油的開採所產生的價差,也難怪今天世界產油大國中東阿拉伯等眼見美國頁岩油的急速開採,不得不增加生產,不計成本壓低油價,企圖阻擋便宜頁岩油的氾濫。

 

其實油價的消長除了經濟效應外,也與政治與美幣價值攀上關係。過去一年來,由於歐美國家要制裁蘇俄占據烏克蘭反政府判軍的戰爭,刻意拉低油價,要讓苸俄經濟恐慌,因為蘇俄過去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天然氣輸出國家之一。這個國家52%的財政收入來自石油天然氣出口。由於油價急降,蘇俄政府已經出現強烈的眩暈感,因為104美元是俄羅斯的財政平衡線。

 

最近這幾個月來國際油價遲遲不能上漲,除了上述原因外,美國產油由於消耗不良,導致供過於求,所有美國原油的貯存槽幾乎全部裝滿,進口油幾乎無處放。另一方面最重要的美元的強勢,由於國際油價是以美元買賣,所以強勢的美元致使國際炒油的油商掮客裹足不前,不想下訂單。

 

由於產油過剩,油價便宜,開採頁岩油連帶的頁岩氣(Shale Gas)也氾濫過剩。天然氣的價格一直停留在每百萬英熱(mmBtu)三元以下。一些美國中小型的採油公司擁有頁岩油田,雖然最近一二個月北德州輕原油(WTI)由三月中的43美元提高到日前的60美元,但公司股價卻不漲反跌,原因是他們擁有的油田大部份是天然氣。油價雖漲,但天然氣價格卻下降,(昨日天然氣降至2.6美元)。所以如果美元持續強勢,而美國開採頁岩油的成本降低,產量增加而阿拉伯等產油國又不刻意減產。那麼油價在短期內並不看好,衝擊最大的可能是德州靠油吃飯的工程師們,被炒魷油的機會就像一顆不定時炸彈,隨時隨地會被引爆。

 

很多人不瞭解傳統原油與新興的頁岩油(Shale Oil)有今不同。以前探油行業是打油井陸上或海底挖油,石油像噴水一樣。但現在的頁岩油是不同的。頁岩石深藏地底二千四百多公尺,受到高壓影響,它的硬塊跟花崗石一樣,利用採礦技術從一粒粒的黑點,把油吸出來,洗出沾黏在石頭上的一點點石油,接著打破石頭,逼出天然氣。能夠達成這種頁岩油及頁岩油氣的開採,主要取決於前面所圈的二大技術:水準式鑽井及水力壓裂。

水準式鑽井:讓鑽頭可以轉彎,因此鑽一個井,下面像個八爪魚,可蒐集四面八方的石油或天然氣。水力壓裂則是用水壓加特殊的化學液體爆破石頭。正確來說這種技術叫非傳統性能源,是一種採礦技術,不管是頁岩油,或含石油的油頁岩,砂,甚至其他化石,都可用這二個技術提煉出天然氣與石油,因此美國現在同時增加了石油與天然氣產能。

 

由於目前天然氣的超估便宜,而產量又是豐富,將來由天然氣裂解分流而出產出甲、乙、丙、丁烷,將促進石化工業及其下游輕工業的蓬勃發展。煤氣目前已經應用在很多國家的大眾運輸工具,如公車,火車等。但相信將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也可能應用到汽車等日常家庭交通工具上。

 

頁岩油及頁岩油氣的開發,將改變世界產油的領域。阿拉伯及中東的傳統原油將不能再獨攬鰲頭。有豐富頁岩氣蘊藏量的國家,如俄羅斯,歐盟,阿根廷,中國,也會急起直追趕上美國也說不定。雖然頁岩油有龐大的經濟效益,但由開發產生的污染及地震,也不能避免。上帝是公平的,凡有正就有反,有利必有弊,如何在利弊之間取得平衡,是日後這些科學家,投資家,工程師及政府決策者要面對的客題。

亞洲鯉魚在美國 – 是災難? 是資源? – 2014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4年年刊》

陳志宏

芝加哥–在下水道和大運河鑿痕的石灰岩牆之間的泥濘的水旁邊,帶有明亮橙色字母的標誌警告著水面下存在的電圍欄. 這個電圍欄每天 24 小時的運作,每日的費用是20000 美元。

 

官員說,這電圍欄是為了阻止亞洲鯉魚入侵五大湖,雖然這個問題在研究人員、科學家和其他人之間仍存在很多的的爭論.這個電圍欄是防止外來物種進入湖泊的防禦主線. 外來物種的入侵潛在有破壞大湖區在未來幾十年的商用漁業和休閒魚業的危險.

 

如果美國政府在90年代後期,科學家首次指出亞洲鯉魚在南部河流的繁殖已延危及本地魚而且開始像病毒一樣蔓延時,就定下了全面的、 緊急的政策,這種防禦可能就不需要了.

自那時以來,政府對亞洲鯉魚繁殖的對策僅僅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先是未能認識到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它的程度,然後又未能撥款給全國處理日益增長的威脅的策略。這種無所作為已允許的鯉魚在南部河流呈指數級的增長成為一股向北的入侵勢力,成為對世界上最大的淡水寶藏,大湖區,的一大威脅.這個威脅早已不是秘密了:在2007年,政府的研究人員已經警告並敦促計劃國家的應對措施和資金支援來對抗亞洲鯉魚的括散,但警告並未收到回應。

 

前美國魚類和野生動物管理處的生物學家JerryRasmussen,現在住在愛荷華州,說”對策已經有了”,他從1990年代末以來一直試圖敲響對亞洲鯉魚問題的警鐘,”如果我們真的認真的話,我們應該絕對要撥款資助”。

 

聯邦機構和白宮現在爭先恐後地加速對在五大湖附近的亞洲鯉魚做研究,並投擲數以百萬計的美元去殺死亞洲鯉魚和測試水域鯉魚 DNA 的指標。

 

目前亞洲鯉魚對大湖區的威脅不是即時的,專家說,可能需要許多年後才顯示出來。並且可能鯉魚不會成為五大湖的巨大威脅,因為五大湖可能不是適宜亞洲鯉魚生長的環境。

 

但現實是大頭鰱和白鰱魚,五大湖區最關注的物種,現已經大量出現在三分之一的美國中部,從路易斯安那州到明尼蘇達州的河流中並且還一直往北生長.然而在關注芝加哥附近的電圍欄的同時,國會對南方的問題並沒有撥出任何的經費來處理.

 

當本地的商業及休閒漁民越來越震驚亞洲鯉魚存在的問題時,肯塔基州的魚業署長,Ron Brooks,已經把亞洲鯉魚的問題做為其過去一年,2010年,最優先考慮處理的.他也同意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一個有足夠經費的全國性計劃,因為佔據了南部的亞洲鯉魚會一直游向北覓食. 他說”這是個超大的問題,受影響的是密西西比河及俄亥俄河流域的許多州

. 需要所有的這些州共同合作“

Smart TV, Smart Phone, Smart Car, Smart Home 你的生活夠聰明嗎? – 2014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4年年刊》

徐世鋼

自從出現「智慧型電視(Smart TV)」這樣的名稱以來,許多消費電子產品皆爭相冠上Smart的名字。有如Smart TV, Smart Phone, Smart Car, Smart Watch, Smart血壓計,Smart Home, Smart洗衣機, Smart電冰箱,Smart電表,Smart電鍋等小家電,可以很快速的就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這些聰明產品是為我們的生活提供更方便還是帶來更麻煩?是提升幸福指數還是增加痛苦指數?

我之所以稱這些產品為聰明產品而不稱為智慧產品,那是因為它們實在還不夠聰明,而且有時候還因為服務介面(UI)的設計不成熟而讓人抓狂。

究竟 Smart TV 是什麼?有怎樣的特殊之處讓眾家廠商爭相開發?而在這些產品的甫推出之際,消費者購買的產品品質是否都具有良好的品質水準呢?答案是否定的,所有的科技產品甫推出時,消費者都不免成為白老鼠,但是經過歲月的淬煉與市場的淘汰去蕪存菁後才會出現好產品。

不久前,Apple 與 Google 的佈局由電腦軟硬體及手機轉戰到電視領域。不論是 Google發表結合自家 Android OS 與 Chrome Browser、以及支援多家影音內容供應商(Content Provider)的 Google TV,或是 Apple 所推出能直接透過網路上租賃影片觀賞的 Apple TV,這兩者的突破創新都在在顛覆了既有的刻板印象,電視與電腦的界線逐漸模糊,使電視相關產業走向一個全新紀元。

這些所謂具有連網或作業系統功能的電視產品,目前一般被統稱為智慧型電視/Smart TV,Smart TV 基本上可以視為搭載有服務介面(UI)或是作業系統(OS)的網路電視(Internet TV)。除了具備基本的上網功能外,廠商各自通常會有獨立開發的服務介面,提供像是一些入口網站或是內容供應商的連結,以方便使用者更輕鬆的享受電視連網體驗。而更進一步的,便是像 Google TV 這樣導入作業系統的概念,用戶除了被動式的利用既有的服務介面連上網路選擇想看的內容,更可以主動去安裝想要的應用程式,擴充Smart TV 的既有功能。

Smart TV 不僅帶給閱聽者全新的視聽享受與網路體驗,也同時帶給網通業者、內容供應商與相關設備製造商強大的商機成長動能。於是乎,商機無限的 Smart TV 便成為了兵家必爭之地,除了 Apple 與 Google 的積極投入之外,電視大廠諸如日系的 SONY、Panasonic、TOSHIBA,或是韓系的 SAMSUNG、LG 等,無不接二連三的推出具備網路功能或是專屬瀏覽介面的新型智慧型電視產品,市面上一款款智慧型電視的出現,也在在顯示了Smart TV 戰國時代的正式來臨。

就硬體開發上來看,Apple TV 是由 Apple 獨立開發的一台機上盒式外接裝置,用來裝連於用戶原本的電視上;而 Google TV 則是由 Google 主導、並與其他六家廠商共同合作分工,實體產品則可以是 Sony 開發的 Google TV 電視機/藍光播放機或 Logitech 製造的機上盒,而未來 Google 也承諾會讓更多廠商共同投入這塊市場。讓簡單來說,Google TV的實體可以是一台獨立的電視機產品,也可以像 Apple TV 一樣是外接式的裝置。

至於從應用面的角度而言,Apple 推出的新一代 Apple TV 主打的是純網路化電視,也就是透過網路的串流(Streaming)來播放電視節目與影片等內容,由於已有完整的使用介面,用戶可以直接點選設計好的連結,便能連網觀看像是 ABC 和 Fox 的頻道內容,另一個革新則是,只要擁有 Apple 的使用者帳戶,便可以輕鬆的在家使用 Apple TV 與NefFlix 合作的線上租片服務,不再需要外出或是另外申租 DVD,等於只要是坐在家中沙發上按幾個按鍵,就能完成過去要外去挑片、租片、付款、看完換片的所有動作。

至於 Google TV,除了有自行設計的服務介面,將 Netflix、Youtube、Napster、VEVO等所有內容供應商的頻道加在介面上外,更透過自家的 Android OS 與 Chrome 瀏覽器,讓 Google TV 使用起來更接近電腦,同時也能與更多裝置像是滑鼠、鍵盤、或是 Android系統的智慧型手機互連使用。

使用者可以輕鬆將手機中的影片上傳到 Google TV 上觀看,而在 Google TV 上也可以相當方便的結合(Sync)使用 Google 的網路服務像是 Gmail、Calendar 等等。另外透過前面的附圖可以發現,Google TV 其中一間創始公司為 Adobe Systems,因此支援 Flash 10.1的運作,這就讓 Google TV 比 Apple TV 多了許多的應用空間。

一、遙控器(Remote Control)的設計

使用 Smart TV 時可以發現,通常遙控器的設計較一般傳統的電視遙控器更為複雜、按鍵也多上許多,這主要是因為一旦加上新的功能,就需要相應按鍵的配合。譬如有了連網功能時,就會需要輸入搜尋文字、移動游標、或是使用一些特殊快捷鍵;而支援 3D顯示或其他擴充功能,也需要有專屬的按鍵來啟用(Enable)不同的特殊顯示模式;此外,Smart TV 的遙控器多半標榜能同時應用於多項設備,除了電視機,還能連結遙控像是DVD 播放器、投影機等。

二、使用介面UI(User Interface)的易用度

Smart TV 之所以被稱為 Smart TV,不在於硬體規格的強大與否,而在於它實際帶給消費者的使用感受,因此,UI可說是 Smart TV的靈魂所在,也將是這項產品成敗的關鍵。

三、應用程式(Application/Gadget)的豐富性與順暢度

延續前面提到的UI,其上涵括的應用程式同樣也是影響消費者使用觀感的關鍵。再怎麼新穎順暢的UI,若是沒有內容的搭配,終究只是空殼而已。

看過以上的應用比較可以得知,每台Smart TV 的功能與使用介面各不相同,對各種網路內容像是影音內容平台(例如Netflix)、新興網路媒體(例如 Twitter)或是應用程式(例如Picasa)的支援程度也有所差異,這不僅代表各家電視品牌與這些廠商的關係緊密與否,同時也影響著消費者在實際使用時的觀感。簡單來說,若是一台Smart TV提供的擴充功能越多,消費者在使用上的受限空間才會越小。

那麼要符合怎樣條件的Smart TV才稱的上是Smart TV,並足以滿足消費者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視聽與連網需求呢?Smart TV有兩個必須重視的發展重點:

一、軟體內容,由封閉走向多元開放

各大Smart TV廠牌都有獨家開發的使用介面與遠端架設的伺服器,雖然能帶給消費者具有「品牌意識」的使用經驗,但也因其預設的內嵌程式而造成了使用上的限制,消費者難以自由擴充想要的功能。再加上各品牌產品對各種網路內容的支援程度不一,更使得消費者在選購時容易有顧此失彼的疑慮,長此以往,對於Smart TV的普及絕對不是一件好事。

因此,儘管各家廠商樂於各自開發獨立的使用介面,仍應導入開放式平台的概念,以讓消費者有更多自行「客製」的空間。就像Google TV,不僅有自行研發的介面讓使用者能簡單快速的上手,更融入了像是「我的最愛」的書籤概念,讓使用者能自訂常用頁面,同時更利用開放式的Android作業系統,讓使用者自行下載安裝想要的應用程式Apps,擁有自行客製的空間來真正打造一台屬於自己的Smart TV。

若是廠商不傾向提供開放平台的功能,那麼最起碼,也必須提供足量的多樣化內容與應用程式,提升使用時的豐富度。畢竟,唯有能提供消費者想要的,才能真正稱的上是「智慧型」產品,Apple公司由於前幾年的市場成功而產生的霸氣使得Apple公司應產品及用程式平台經常不與業界標準相容,使得消費者常有被綁架的感覺,這也或終將導致Apple衰敗的原因。

二、硬體設備,由分散走向整合

目前各家廠商推出的 Smart TV 不僅網路內容的支援各不相同,相應的硬體設備完整程度也截然不同。同時,也並非所有的Smart TV 都能透過鍵盤與滑鼠執行操作,即便可以,支援程度也有所不同,這對於使用者要透過網路進行搜尋或瀏覽時可能會有順暢與方便度的問題。

此外,當Smart TV 的功能不斷升級以更加接近電腦時,勢必要做到軟硬體的擴充升級,軟體方面可以透過下載方式更新產品韌體,但硬體部分若是在一開始沒有考慮到後續可能的擴充設計,那麼消費者可能必須不斷汰換或是添購新的週邊產品,短時間或可提升業績數字,但若常此以往,勢必大大影響消費者的使用觀感(如Apple)。畢竟網路內容的更迭日新月異,勢必要有足夠的硬體支援良好的運算與繪圖處理能力,才能因應越益複雜的功能。

由此觀之,Smart TV不僅要應持續加強硬體環境與內容供應的豐富度,更需從應用面的角度出發,提升使用者的實際感受,才能更廣泛的讓消費者接受。

Smart TV不僅要能提供電視產品穩定度、相容性及電源管理的測試,並需完整的全球訊各地城市訊號測試驗證,除此之外,更應根據 Smart TV 的特殊性,作到 Smart TV 連網、使用介面以及實際應用面的測試,才能在確保產品品質的同時,提升Usability,讓新興的Smart TV廣為普及,真正走入所有人的家庭。

在全世界擁數十億消費者的廣大市場發展下,不僅Smart TV很快就會成熟,其他的Smart產品很快就會滲入我們的生活;談到這裡,很多前輩不禁要擔心,越來越多的遙控器,永遠也學不完的新功能怎麼辦。

不要怕,且聽『我有一個夢』:

在不久的將來必定能發展出,真正Smart的人機介面─『自然語言控制』,那時你的生活中一切設備皆是無線連網,你可丟掉家中所有的遙控器,早晨起床你與家中的管家電腦的對話是:管家,今天不要準備早餐,辦公室有個早餐會報……今天天氣如何……交通狀況……,晚上下班回來:管家,我的email去掉廣告及垃圾郵件後重要的念給我聽……喔對了!我要買支新球桿與運動鞋,幫我做個價格與功能比較以及看看消費著評價……還有我的Facebook粉絲團增加了幾個人……。

手機、音樂、咖啡 – 2013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3年年刊》

徐世鋼

作者到底是「鍵人」還是「觸生」?

「鍵人」、「觸生」

最近聽到一種作者稱謂的新的定義使得Spenser遲遲不敢下筆,又創下了TCC最遲交稿記錄,害得岑太太又要加班了。

 

以往作者常稱自己為〝筆者〞,但是現在幾乎沒有人用筆在寫文章,怎麼能再隨便自稱〝筆者〞了,這個詞彙已經要進入歷史長河了。

 

「那以後應自稱什麼?」,既然用電腦鍵盤將文章輸入的可簡稱為「鍵人!」, 還有更時髦的人是用觸摸螢幕將文章輸入的,應該叫「觸生!」。

 

手機、音樂、咖啡三個題目放在一起會不會太勉強了,請繼續看下去:

 

人類先天有很多種感官,隨之有各種複雜的感覺體驗。在自然科學上它們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在價值觀上如何取捨呢?從小習慣東方文化的價值系統,讓我們習慣『戒慾』的價值觀,傾向認為慾望與隨之來的感官是沒水準的,能昇華到高妙的精神境界才是有水準的。

古代的音樂是被限制的,僅供宗教使用或供帝王享用,因此慾望是被禁止的,人們被訓練成主動抹黑慾望,深信人可以戒除慾望而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影響之下,明明是客觀科學的音響世界,也被認為是俗氣的奢侈品,更別提洋鬼子的飲料「咖啡」。

現代的人們漸漸明白,其實真實世界一直存在另一種價值觀,認為人類的基本慾望既然是本質存在的,當然應該加以尊重;只是,人性先天容易被誘惑而墮落,所以應該學習甚麼是適度享樂,如何避免沈溺於感官刺激而迷失自我。

 

「音樂」、「手機」

還記得,大約在40年前,剛拿到第一份打工薪水,立刻去買了一張莫扎特G小調40號交響樂黑膠原版唱片,以如獲至寶的心情,小心翼翼的調整鑽石唱針的壓力,以老舊的真空管擴大機滿足的聆賞莫扎特交響樂,所謂小心翼翼是不逢重大節日或貴賓到訪而不捨開機。不久後,CD雷射唱片的興起取代了黑膠唱片,再也不用擔心鑽石唱針的磨損而不捨得長時間播放音樂,終於感受到讓生活中充滿了音樂是多麼幸福的事。再不久,Sony推出了Walkman,讓隨身聽音樂變成了可能,到了近代,音樂數位檔案化(Apple的iPod),又使聽音樂的普及與音樂的傳播達到另一境界,推廣音樂的普及的兩大功臣Sony與Apple也都成了當代最大的公司,這也說明了普世對於音樂的渴求與歡迎。音樂的數位播放器有Apple的iPod以及無數廠牌的MP3播放器,問世的數量也幾乎接近地球人口,但是近期推出的智慧型手機挾著強大的音樂與影像處理能力,也等於宣告了MP3播放器的功成身退,智慧型手機不僅是理想的數位音樂的播放器,而且以其方便的聯網功能,可輕鬆的取得全世界各地的音樂。

 

「舊咖啡時代」

 

台灣的咖啡文化始於日據時代,隨著日本人把西方文化傳入台灣,台北市的幾個重要的商業街道,就陸陸續續創建了為數不多的咖啡館。台北市的咖啡館首先是在最早洋行集中的大稻埕沿河濱和貴德街和南京西路一帶。早期的咖啡館及茶室飄著濃濃的日本味,戴着神秘的色彩及粉味,那時還稱不上咖啡文化。接下來半世紀由許多咖啡愛好者獨立經營小型的咖啡吧傳遍了各大城市,這些咖啡吧的特色是價廉物美服務親切,一杯35元(約1美元)座在吧台上一邊品味研磨咖啡一邊與店主聊聊人生談談天南地北,咖啡的煮法多屬過濾式或虹吸式,這可算是美式咖啡時代。

 

「新咖啡時代」

一九九八年三月,統一星巴克STARBUCKS第一家店在台北市天母開幕,STARBUCKS是以義大利式Espresso咖啡吧為經營重心,台灣的咖啡客才發現重烘培咖啡豆的Espresso加上牛奶是絕配,才真正體會到甚麼是香醇濃郁的咖啡。

這家擁有超過兩萬家分店的咖啡品牌徹底改變了台灣的咖啡文化,從此之後,台灣由舊(美式)咖啡時代進入了新(義大利式)咖啡時代。

如果您認為台灣的本土咖啡業者,如臨大敵不堪一擊,那就錯了;台灣的咖啡業者充分發揮了模仿、改良、發揚光大的台灣精神,在STARBUCKS登陸寶島後的第2年,黃燦傑創立的「咖啡星球」在2000年開始以及具特色的「行動咖啡屋」行走於大台北地區的風景區休閒場所,一輛九人座的改裝車,外裝彩繪著顯眼的小王子漫畫,乍看之下它是一個「流動攤販」,但是,經過特別的設計,就成了風景區特有的裝置藝術,在STARBUCKS登陸寶島後的第5年,(2003年)由吳政學創立,販賣咖啡烘焙食品的咖啡連鎖店,品牌取名為「85度C」的原因是因為咖啡在攝氏85度時喝起來最好喝。更有許多散布在大街小巷的咖啡吧也進入了義大利式咖啡時代。義大利式咖啡在台灣都會區這幾年已成為時尚身活的主流,Espresso為基底的卡布奇諾Cappuccino拿鐵Latte、焦糖瑪奇朵Caramel Macchiato, 徹底進入都會男女的生活。

 

「台灣咖啡文化」

僅有咖啡的鑑賞、沖泡、品嘗還不足以稱為文化,完整的咖啡文化應還包含咖啡豆的栽植與烘培。台灣的中高海拔多山亞熱帶地形適合栽植咖啡豆,目前較有名的六大莊園出產的咖啡豆多產於海拔800-1300公尺,並配合了水洗式、蜜處理、日曬等處理法屢屢獲得各項好評,更有古坑咖啡已享譽國外。以台灣的製茶精神來製咖啡,如能再輔以國際品牌朔造及專業的行銷宣傳,假以時日,必能成為國際一流品牌。

 

「義大利式咖啡與茶

義大利式咖啡表現的是:香醇、濃郁、野艷、華麗、奔放、激情,播放一些羅拉費琪的爵士樂(Luolafeiqi jazz),或是義大利街頭藝人的手風琴音樂可以感受到置身巴黎左岸咖啡館的閒情。茶文化代表的是:素雅、清純、內斂、含蓄、甚而形而上,應該欣賞一些古箏、琵琶的中式樂曲才能襯托高深的意境。

「心動了嗎?」

最近又聽到有一種有關電話的禮貌「人生有如打電話;不是你先掛,就是我先掛」,既然人人都會掛,不如寵愛自己一下,趕快選一首好音樂,配一杯香濃的焦糖瑪奇朵,挑動您的味蕾,享受華麗、奔放、激情且多層次餘韻綿延的感覺。

能源節約看不見的好處 – 2013年刊文章

本文刊載於《休士頓臺灣商會2013年年刊》

陳志宏

本文的關鍵

 

僅只節約能源可能會導致較長的投資回收期,使得高成本的光源效率升級難以令人信服。

 

光源效率升級的專案有許多的額外的好處,可以使它們更具有吸引力。

 

看不見的好處包括設備使用壽命的延長,生產效率的提高,及維護費用的減少。

 

雖然提高能源效率是降低公用事業電費的好方法,但是成本高昂的光源效率升級與長投資回收期難以令您的組織中的金融決策者同意。要說服持懷疑態度的高階主管,它可能需要看看能源成本以外的好處和費用的減省。事實上能源節約專案可以多種方式影響你的底線, 比如像﹕延長設備壽命、 降低維護成本、提高生產力和增強公眾形象。通過強調這些隱藏的好處,您可以有更強的理由支持以提高能源效率做為長期投資。

 

延長的設備使用壽命

 

所有的設備都有有限的使用壽命評級。該評級基於每年的平均運行小時數。除了節省能源成本之外,減速運行及關機將會延長設備的有效使用壽命。其他養護措施也會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例如,降低空氣壓縮機的壓力將減少外洩的空氣量因而節省能源。它還會因減少發動機的磨損而延長壓縮機的壽命。

 

降低的維護成本

 

高效率的設備也可以降低維護成本。例如,最新的 T8 燈具有壽命 30000 小時 與舊的T12的20000 小時相比,用在更換燈管的維修人工相對的低許多。在一個大型的設施,這樣可以顯著減少維修人員在更改或替換裝備所花的時間。在特定實例中,在佛羅里達州奧蘭多市的羅森酒店和/度假村,被因嘈雜和發生故障的通風風扇的維護要求所折磨。它們把舊風扇替換為新的能源之星認證的風扇。酒店不僅 每年減少 $26,000能源成本,安靜和可靠的風扇也減少了維修時間和人工進而多節省了幾千美元。

 

提高了生產效率

 

節能的升級,如採用自然光和先進的空氣過濾系統, 還有助於提高整體的工作氣氛和室內空氣品質。這也是說提高工人的生產效率並減少曠工。2009 年對採用綠色建築的雇主的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報告指出生產力的增加, 同時有45%的雇主提到缺勤率下降。這些報告的結論是每個雇員平均每年少請三天以上的病假和整體生產力平均增加了 5%。

 

降低了能源價格波動帶來的風險

 

能源是一種商品。像任何商品一樣,能源價格可能隨時發生變化。能源價格往往基於供需的問題或季節性需求更改。當能源在業務預算中佔的部分越小, 公司或組織受到如電力和天然氣的關鍵能源價格變動的影響越小。

 

增強公眾形象和價值

 

在一片的綠化環境中, 消費者想要購買對環境友好的產品而有才華的員工想要在綠色組織裡工作。消費的公眾,以及環境監管的機構,鼓勵節約資源和減少有害氣體排放。通過有效使用能源和減少碳足跡,你的組織將會凸顯出眾。2011 哈裡斯民意調查發現將近 70%的受訪者寧願在已通過協力廠商機構,如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 (USGBC) 認證的組織工作。2011年建築市場報告發現綠色標記的建築物租金較高3%至 6%;此外,在同一期間賣出的綠色標記的建築物有11%至19%的溢價.